19岁从军的史济政爷爷今年已经91岁了,是一位老战士、老党员、老革命。让我们借助他亲笔写下的文章,穿越时空,致敬那些为了民族、为了信仰、为了和平而抗争的英雄前辈!
《铭记历史,砥砺前行》
文/史济政
1930年,我出生于临平。曾遭受过八年沦陷的屈辱与伤痛,也历尽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民不聊生,国家满目疮痍的苦难。
1947年,受上海爱国学生和工人运动的启悟,又得到上海西站地下党的教育引导。1948年底,取得待命入伍的通知。1949年1月2日,在党的交通员的带领下,辗转6个昼夜,于1月8日,到达桐庐深山区的一个小村,向金萧支队部报到入伍。

史爷爷和战友俞龙光重游金萧合照
金萧支队的全称是: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游击支队。金萧支队所属纵队的前身是浙东新四军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为争取全国和平,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,留少数人员组成浙东党委坚持原地斗争。
1946年,浙东党委命蒋明达等三位同志为特派员,率少量短枪武装,回诸义浦高山区,“隐蔽精干,蓄积力量,以保持党的旗帜,坚持原地斗争,重建武装革命。”

金萧支队胸章
经过三年多的浴血奋斗,队伍从1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枪,控制了从萧山到金华的浙赣线以西至富春江两岸的12000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。为浙江的解放和牵制敌人,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。大军渡江后,按照上级部署,主动或配合大军解放接管了12个县城。

在党的领导下,蒋明达等同志是怎样领导金萧军民,由小到大,以弱胜强的呢?
蒋明达:临危受命 金萧传奇
支队长蒋明达,1922年生,诸暨人,小学毕业。1937年投身抗日战争,1938年入党,抗战期间,任诸暨中心县委委员、武工队长等职。1944年5月,与日寇遭遇战中身受重伤。抢救后在农家秘密养伤,困苦中又患了肺结核。三个月后,枪伤初愈,但肺病尚在。他不听劝阻,毅然返回战场。曾三次深入诸暨县城,打击与瓦解日伪,成为传奇式人物。

金萧支队支队长蒋明达同志和政治委员张凡同志
1946年,身有伤病的他,临危受命,由他率领的人员,于6月到达诸义浦边界的深山区,那里原是抗日新四军的根据地,党的基础较好。但新四军北撤后,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残酷清乡,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,一片白色恐怖。蒋明达同志家乡的老屋被烧毁,家人逃离他乡。这种形势下,一行人首先隐蔽地到达荒山野岭的金冈坪,在那里找到了管山人张小炳(张原本是金冈坪十兄弟之一)。张小炳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终于看到自己人了!”顿使大家倍增温暖和信心!张小炳帮着大家搭草棚,睡草铺,他们日伏夜出,串联原来的党员和积极分子。为了隐蔽,有的扮成贩牛商人,有的扮成修伞补碗的,也有扮成打零工的,直至47年初,终于建起了40多人的秘密游击队和秘密武工队。
从此开始,在三年时间里,经过七次较大规模的反围剿,以及奔袭、奇袭、偷袭,再发展到主动外线出击等百余次战斗。与此同时,发动群众性的抗丁抗税和反霸肃奸,开仓济贫等斗争,组成了一支由支队主力,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游击武装,有力地配合了全国解放战争。
解放后,蒋明达同志任建德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。1956年获国防部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。卒于1987年,终年66岁。
蒋忠:“革命工作的成败,等于我的生死存亡!”
蒋忠同志是第二位特派员。1911年生,富阳人,农民出生。1930年入党,曾组织农民军和苏维埃政权,在敌后抗日八年,累建巨功。抗战胜利后,与蒋明达同志一起,以特派员身份到金萧地区坚持原地斗争,历任县委书记,抗暴游击司令部副司令等职。他与蒋明达同志等,同样以草棚栖身,采野果充饥,秘密串联和训练党员骨干,秘密组织游击小组,解决枪支弹药的急需。并十分重视统战工作,为金萧支队建立后勤基地创造条件。但就在步步胜利之时,1948年6月17日,在深入敌营进行策反工作时,与敌遭遇,不幸牺牲,年仅38岁。在他的遗物日记中,写着:“革命工作的成败,等于我的生死存亡!”蒋忠同志,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的生命,完全彻底地联系在一起,浴血奋战,为国牺牲的事迹,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!

英勇牺牲的蒋忠同志和赵之逊同志
赵之逊:带病不下战场 打造“第八大队”
赵之逊同志是第三位特派员,嵊县人,1922年生。农民家庭,高中毕业。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嵊西县委委员,宣传部部长等职。
1945年8月抗战胜利,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后,他与蒋明达、蒋忠同志一起,到达金萧地区坚持原地斗争。那时,他身患肺结核,常常咯血,但毫不推诿,坚决服从党的指令。1947年,担任金义浦县委书记期间,率武工队进行了一系列战斗,把武工队扩大为金义浦游击中队,并一直发展到抗日期间曾威震当地的“第八大队”的称号!赵之逊同志兼任大队长和教导员。他们雪夜奔袭金华鞋塘,主攻诸暨高城头等有名战斗,在民间广泛地传播!但也在胜利前夕,1948年8月,由于敌奸混入,赵之逊同志遭暗杀牺牲,年仅27岁!
三年时间,三位特派员身先士卒,牺牲了两位,但他们的英勇事迹,使整个金萧支队锻炼成了一支铁军。3年解放战争中有220多位同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其中19位,是被敌人残酷地割首就义的!

金萧地区部分党政领导合照
游击队的物质生活,始终是极端匮乏的,是信仰压倒了所有困苦。
抗战后山区人民已十分艰难。金萧支队的一切需要,只能从敌占区解决,而敌人不仅严密封锁,还进行了铁箍般的围剿。
武器弹药,主要靠从敌人手中夺取。因此,游击战士要炼成铁脚板,“日行八十,夜行一百”。枪支破损,由两个干过修锁的铜匠钻研,办起了一个草棚修械所。
战争必定有伤亡,医药用品只能去城市购买。但敌人把治伤药列为违禁品。实在无法时,以盐水,火烫等土办法代替。
粮食的购买,运输和贮藏都十分困难。靠秘密交通站蝼蚁般搬运,靠堡垒户贮藏,每位战士除枪支弹药、被服外,还要背5斤重的米袋。困难时,野笋,野果,清水煮萝卜当主食,是常事。
制服和棉被又是最大问题,棉花和布的购买与运输,既危险又艰巨。支队有个被服厂,设在高山悬崖下,几间茅铺。冬季穿不上棉衣,入夏换不了单衣,平常也没换洗衣衫。人人都有虱子,还生疥疮,美其名为“革命虫、革命疮!”
后勤如此艰难,而三年中就有20多位同志在秘密运输中被捕和牺牲!被服厂的总务周秋水同志,就牺牲在1949年3月即将黎明之时!
纪念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合影
回溯七十多年前的历史,从艰难岁月的难忘斗争中,学习党的百年征程和伟大成就,必须珍惜今天,更好地走向未来!